當醫院采購一臺CT機,你可能想不到背后需要多少環節。
醫療器械行業聽起來離普通人很遠,實際上與每個人的健康息息相關。這個行業的產品從手術刀到核磁共振設備跨度極大,涉及的政策監管和技術門檻也比普通商品嚴格得多。對于企業來說,如何把產品高效合規地送到醫院、診所或家庭用戶手中,幾乎是一門“生存必修課”。今天我們就來拆解這門學問的核心——銷售渠道管理。
醫療器械的生意,為什么特別難做?
想象一下賣一臺呼吸機和賣一臺空調的區別:買空調的客戶可能逛個商場就下單,但醫院采購呼吸機需要科室主任申請、設備科評估、院長審批、招標比價,流程動輒幾個月。再加上醫療器械必須符合中國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》、美國FDA等全球各地的法規,企業光搞定合規文件都可能累趴。
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傳統銷售模式行不通。企業必須像下棋一樣布局銷售渠道,既要覆蓋客戶需求,又要避開政策風險。目前主流的渠道有四類:
1. “直營店”模式——直銷
高價設備(比如高端影像設備)和需要定制化服務的產品,企業會直接派銷售團隊對接三甲醫院等大客戶。好處是能快速響應需求,比如工程師現場調試設備,但人力成本極高。
2. “連鎖加盟”模式——代理經銷商
中小型醫院或縣域市場,企業通常與當地代理商合作。他們熟悉區域人脈,能幫企業低成本鋪貨。某國內頭部監護儀企業就靠代理渠道拿下全國70%的縣級醫院。
3. “網購平臺”模式——線上電商
口罩、血糖試紙等家用耗材正在快速轉向線上。天貓、京東等平臺適合C端客戶,而跨境電商讓中國企業能把CT機賣到非洲——2023年埃及通過阿里國際站采購了200臺中國產超聲設備。
4. “專家帶貨”模式——學術推廣
一臺手術機器人的推廣,可能始于某位外科主任在學術會議上演示操作。這類渠道不直接賣貨,但能影響醫院采購決策,尤其是創新型器械。
管好渠道的四大絕招
選對渠道只是第一步,更考驗功力的是持續管理。醫療器械企業通常會抓住這四把鑰匙:
鑰匙一:把合規當護身符
2018年某外資巨頭因商業賄賂被罰3.6億美元,行業自此人人自危。現在企業與代理商簽合同必須附加《反賄賂條款》,甚至用區塊鏈技術記錄每一筆傭金流向。這就像給渠道戴上了“緊箍咒”。
△八駿DMS產品截圖
鑰匙二:給渠道分“班級”
優質代理商能拿到更多資源。比如某跨國企業將代理商分為金牌、銀牌、銅牌三級,金牌代理享5%額外返點,還能優先代理新品。但每年有末位淘汰——去年業績后10%的代理商會失去授權。
引申閱讀:經銷商管理怎么做?經銷商分級管理體系
鑰匙三:用數據看病患
某國產品牌曾發現華南區血糖儀滯銷,通過數據分析發現是競爭對手在社區搞免費篩查。他們立即調整策略,把代理商培訓重點轉向社區推廣,三個月內市場份額反超。這類決策離不開CRM系統對銷售數據的實時追蹤。
鑰匙四:售后變成第二次銷售
骨科耗材企業深諳此道:他們幫醫院管理螺釘、鋼板的庫存,設備到期前三個月主動提醒更換。這種服務讓某企業復購率提升40%,相當于鎖住了客戶的錢包。
未來戰場:從拼關系到拼科技
政策變化正在改寫規則。2023年心臟支架集采均價從1.3萬降至700元,傳統靠“搞關系”的代理商活不下去,但提供臨床培訓、手術跟臺服務的企業反而毛利增長。
另一個趨勢是數字化升級。例如八駿CRM系統,不僅能追蹤全國經銷商的庫存,還能通過AI預測某個省的CT機需求量。有企業用它整合代理商、醫院、工程師數據后,設備安裝周期從20天縮短到7天。
下沉市場則是新藍海。云南某縣醫院去年通過代理渠道采購了首臺國產腹腔鏡,成本僅是進口設備的1/3。而ESG(環境社會治理)理念也在影響渠道選擇——某歐洲客戶明確要求供應商證明渠道商雇傭了殘障人士。
△八駿醫療云CRM產品截圖
結語:誰能笑到最后?
醫療器械行業的渠道戰爭,早已不是“多找幾個代理商”那么簡單。政策紅線不能碰,數據價值要挖透,客戶關系得升級為長期服務。那些能用好CRM工具、把渠道變成戰略伙伴的企業,或許才是未來的贏家。畢竟在這個行業,賣設備只是開始,經營信任才是永恒的主題。
[免責聲明]如需轉載請注明原創來源;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來源網絡編輯,如存在版權問題請發送郵件至416782630@qq.com,我們會在3個工作日內處理。非原創標注的文章,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八駿立場。
八駿CRM系統是一款可以滿足醫療器械、企業服務、軟高科、裝備制造業、貿易行業等領域的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及業務流程管理平臺,覆蓋PC端+APP,將多端數據打通并同步,并且基于客戶管理,實現售前、售中、售后全業務環節的人、財、物、事的管理,打造一站式業務管理平臺,并且對接釘釘、企業微信等,支持定制開發,可私有化部署。咨詢合作和了解系統可聯系客戶經理 15558191031(微信同號)。